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背靠强大股东背景,创新表现亮眼,但在七年的发展中累计亏损4.31亿元,陷入增长困局。短期内,太平科技仍然难以摆脱市场成熟度低、风险定价难题突出、科技项目风险高、数据积累不足、产品设计困难等困境。未来,公司能否在坚守科技保险定位中实现模式突破?
本刊记者/林森
头顶“国内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光环,背靠太平财险与浙江金控等九大实力股东,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平科技”)却在成立七年间累计亏损4.31亿元。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试验田”,在科技与保险的碰撞中陷入发展迷局:管理层六年四换帅,综合成本率长期高企,科技特色险种难成气候。科技保险究竟是未出鞘的利器,还是困住企业的概念枷锁?
地理优势≠发展效能
杭州,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高地,孕育了DeepSeek、宇树科技等“六小龙”企业,其技术影响力已辐射至周边城市。2018年,太平科技在毗邻杭州的嘉兴市正式成立。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在细分领域展现出独特竞争优势。与综合型保险机构的科技保险板块相比,能够更深入地洞察科技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针对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开发定制化保险产品。
同时,太平科技的股东资源优势显著。控股股东太平财险(持股33.33%)与浙江金控(持股33.33%)形成“保险+资本”的双轮驱动模式,辅以浙江沪杭甬高速、省科技风投等6家战略投资者,在科技企业生态圈构建、政府资源对接、产融结合等方面提供了支持。
自成立以来,太平科技在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多项尝试:从为“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发射提供保险保障,到推出全国首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保险,再到“创新保”科技项目研发失败费用损失保险项目首单落地,以及联合天道金科颁发全国第一张数据资产入表保险保单。这些创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科技保险领域的空白,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风险保障选择。
然而,尽管在创新方面表现亮眼,太平科技的财务表现却未达预期。
2018年,太平科技净利润亏损7812.57万元,现金流不容乐观。
2019年,净现金流情况有所改善,净利润依然亏损3102万元。
2020年,净利润亏损637.92万元,亏损收窄,离盈利依然存在距离。
2021年,经营向好趋势未能持续,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亏损达6691.03万元。
2022年,净利润亏损4694.95万元。
2023年,净利润亏损3556.14万元,亏损持续。
2024全年净亏损0.27亿元,成立至今累计亏损4.31亿元。
以上数据反映出太平科技虽坐拥地理优势,毗邻杭州,但杭州科技产业集群的物理距离并未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效能。
多重悖论下的增长困局
背靠九大实力股东,手握政策红利与科技保险创新先机,却换不来预期的业绩增长?剥开表层光环,三重内生枷锁与两重外压正共同编织这张困局之网。
● 内生枷锁:规模、定位与成本的负向循环
枷锁一:规模瓶颈下的资源空转
尽管依靠着强大股东的“金山”,但未能将九大股东的资源优势串联起来充分利用,以至于“保险+资本+科技”的生态构想未转化为实质协同,使公司深陷“资源难转势能”的困局。2021至2024年,太平科技的保险业务收入从0.12亿元艰难爬升至1.4亿元,不足中型财险公司单省规模。第七大股东恒华租赁的股权转让也折射出资本市场的信心动摇。
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202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为1247.02%和1004.90%,2024年三季度的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全年中最低,也都高达888.14%,2024年末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936.41%,偿付充足率连续高位运行并非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强,超高指标恰似“虚胖体征”,暴露出发展的窘境——业务规模过小导致资本冗余,反映出业务拓展乏力、资产运用效率低下的深层矛盾。
枷锁二:科技定位的实践偏离
尽管太平科技定位为科技保险公司,但其保费结构展现出战略失焦:2023年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商业保险险种是短期健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这些传统业务,且承保利润全数告负;2024年保费收入前五的险种依然为责任险、货物运输险、短期健康保险等传统业务。而那些彰显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保险如网络安全险、研发中断险等,在2023年报中鲜有提及。太平科技以传统业务输血“科技故事”,使得科技保险专业优势逐渐弱化成了概念标签。
枷锁三:成本失控的恶性循环
太平科技的综合成本率连续三年居高不下,2022年为209.75%,2023年为173.84%,2024年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41.35%。通常情况下,综合成本率需低于100%才能实现盈利。此外,该公司的综合费用率在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24.76%、100.05%和65.80%,综合赔付率分别为84.99%、73.80%和75.55%。这些数据表明,公司盈利空间被成本严重挤压,而投资端受限于资本规模,2023年总投资收益率仅为3.2%,难以弥补承保亏损。
业务规模小是太平科技无法破局的关键。公司在年报中指出,作为法人机构,核心系统、服务系统、运营系统和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固定成本支出偏刚性,而保费规模无法有效摊薄固定成本,导致管理运营成本偏高。如此成本高压下,太平科技还能大手笔投入科技研发吗?会不会形成“越亏损越难投入”的死结?对于太平科技而言,目前这道题的确很难解。
● 外压围城:行业先天不足与巨头降维打击
除了内因,太平科技在年报中也摆出了外因:科技保险市场发展不充分、机制不健全。当前科技保险市场在国内外均无成熟的发展经验,科技类企业本身资金紧缺,投保意愿不强。
除此之外,太平科技还要应对红海市场的考验,近年来,大型综合保险公司如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等也在积极布局科技保险领域,这些公司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对太平科技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挤压,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压力。
外部挑战固然是规模无法突破的重要因素,然而作为一家科技保险公司,其核心在于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如果自身产品不“硬气”,保费结构与传统险企高度同质化,再加上商业模式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其存在的价值就会打折。
事实上,太平科技的困境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科技保险市场成熟度低,风险定价难题突出,科技项目风险高、数据积累不足,导致产品设计困难、赔付率波动大。同时,市场化产品创新滞后,市场接受程度低,进一步限制了科技保险的发展。
战略定力与考核机制的矛盾
一家公司的兴衰离不开一把手的掌舵,历年来,太平科技的管理层堪称“豪华配置”,历任董事长、总经理多为财险领域资深人士,如李可东、洪波、顾骁勇等。无论哪一位舵手,任期都很短暂,六年换了四任董事长,总经理平均任期不足两年。最近一次换将是在今年2月28日,太平科技发布公告称,顾骁勇因工作需要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成为该公司第三位卸任的总经理。太平科技可谓是: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将帅。
梳理时间线发现,该公司将帅换任真正成了五日京兆。
● 2019年9月,公司公告,林喆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指定邓文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 2019年12月,邓文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
● 2020年2月,于泽辞任公司董事长。
● 2020年9月,李可东获准担任太平科技董事长。
● 2021年7月,仅不到一年时间,李可东辞任公司董事长。
● 2021年10月,洪波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得原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核准。
● 2022年6月,邓文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8月,顾骁勇总经理任职资格获得核准。
● 2022年11月,洪波递交辞呈,不再担任太平科技董事长,距其接棒董事长刚满一年。董事长岗位空悬至2023年11月。
● 2023年11月,陈瑜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得核准,经公司任命,2023年11月3日起正式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
● 2025年3月14日,李伟被任命为临时负责人。
高层频繁变动暴露出深层矛盾,科技保险作为长周期赛道,需要5-8年的模式培育期,但股东考核仍沿用传统财险的短期业绩指标。首任总经理林喆任职期间重点布局科创企业生态圈建设,因三年未达盈利预期被迫中断;继任者邓文转向政府合作项目,虽短暂改善现金流,却加剧了对政策补贴的依赖。由此可见,战略定力与考核机制的内在冲突是引发变动的关键因素。
最新上任的临时负责人李伟,曾在太平财险任职多年,担任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及党委书记,此次接任太平科技的临时负责人,面对的是比七年前更复杂的棋局——既要破解“科技保险不科技”的产品困局,又需平衡总部对扭亏的迫切诉求。
坚守定位与模式重构
面对内忧外患,太平科技在年报中开出三剂药方:坚守科技保险定位、深化降本增效、布局智能驾驶等新兴赛道。业内人士也指出,要实现真正突围,需兼顾短期止血与长期战略,进行更深层变革。
商业模式重构。加强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科技风险共担机制。通过“保费+股权”组合方案,深度绑定科创企业成长红利。
产品创新突围。深耕科技保险核心赛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利用股东生态获取前沿领域风险数据,设计专属的保险方案,满足科技企业的痛点,才有人愿意为其买单,提高市场竞争力。
考核机制创新。争取股东支持,设立差异化考核周期,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确保高层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施展才华。此次李伟上任之后,股东们是否能借前车之鉴,给予其宽松的考核机制,使他有更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去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打上科技的印记,这些都不得而知。
太平科技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单一命运,更是新兴领域“先行者困境”的缩影。政策支持与市场真实需求之间存在鸿沟,创新与盈利难以兼得。它在科技保险的道路上,步步前进,却步步艰难。
我们期待,这位科技保险“独子”能在中国市场的荆棘丛中蹚出可持续的商业化道路,用实践验证科技与保险的深层融合究竟是一个“试验田”,还是真正能破译风险密码的终极方程式?这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将为所有在创新与盈利的天平上摇摆的探路者,点亮一盏穿透迷雾的灯塔。
温馨提示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评论区 (92)
发表评论
本物灵魂伴侣
2025-05-23 19:23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炖肉大锅菜
2025-05-23 19:23
感谢分享,这些信息对我很有帮助。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关于徐磊连夜出院的部分,能否再详细解释一下?
风之暗语 作者
2025-05-23 19:23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关于父亲回应全班和患癌孩子拍毕业照的部分,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做更详细的解释,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