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切实践行这16条人生智慧,并谨记诵念那十字真言,或许能够——且希望能够——帮助你建立幸福美满的终身伴侣关系,并开创卓越成功的职业生涯。”
—— David A. Patterson
撰文 | ACM
David A. Patterson
David Patterson,1947年11月16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2017年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ACM Fellow,IEEE Fellow,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David Patterson致力于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性能、安全、RISC-V操作系统和网络方面的研究。
1972 年,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了在休斯飞机公司的职业生涯。四年间,我致力于机载计算机设计,随后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系统研究长达 40 年。自 2016 年起,我一直在协助谷歌开发人工智能 (AI) 硬件加速器。
在我的技术报告结束时,我常常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在计算机领域半百积累的心得体会。最近,我受到鼓励将这些感悟与更广泛的受众分享,因此将其凝练为 16 条以人为本、面向职业的人生感悟。
David Patterson的 16 条以人为本、面向职业的人生感悟
以人为本
1.家庭至上!切勿为追求成功而牺牲家庭的幸福。
2.选择快乐。
3.长远来看,请珍视人际关系,而非项目本身。
4.多多赞美他人。对他人而言,这意义非凡。
5.主动寻求诚恳的反馈;此建议或许恰如其分。
6.“不论好坏,基准标准将塑造一大领域。”
7.“我深知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战胜恐惧。”
8.警惕那些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狂妄之徒。
面向职业
9.“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本末倒置,匆忙应对紧急事务,却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项。”
10.“世间任何伟大成就,莫不源于激情。”
11.“强者必聚于胜利之师,弱者必聚于失败之众。”
12.以身作则。
13.“勇者得天助”。(天助勇者)。
14.文化至关重要。
15.重要的不是开启多少项目,而是完成多少项目。
16.积极寻求机遇。
家庭至上!切勿为追求成功而牺牲家庭的幸福。在伯克利工作的初期,我与一位资深同事自硅谷夜间会议结束后,深夜返回。在那漫长的一天结束时,当我送他回家时,他感慨道:“如果能重新来过,我希望能多陪陪家人。”这是我绝不想说的话。我和妻子有两个儿子,我主动参与了所有活动:印第安向导者、童子军小队长、助理足球教练、组织野外考察等诸多活动。当我其中一个可爱的孩子长大成为叛逆的青少年时,他指责我从未在他身边。我逐一列举:印第安向导者、童子军、足球……他不情不愿地承认我确实一直都在。
我很高兴,如今我们的儿子、他们的配偶、成年孙辈及其伴侣,都居住在伯克利附近一个小镇的六个街区内的四所房子里,我们经常组织家庭聚会并一起度假。
没有人临终前会说:“我希望能多加班。”如今,工作入侵个人生活愈发容易。若家庭未置于首要位置,其重要性将迅速沉降至末端。
选择快乐。若生活不幸福,成功将更加困难。在我成长的年代,美国的信条是幸福需要财富。财富与幸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当今世界,我们甚至有不快乐的亿万富翁!在有选择的时候,我总是选择幸福而非财富,对此我深感庆幸。
尽管心理学家传统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但近来他们更多地研究什么能让人快乐。他们的建议是:
拥有良好的朋友和美满的家庭。若处于孤立状态或家庭关系紧张,幸福将难以企及。乐于助人。通过慈善工作或捐赠帮助弱势群体,能增强自我价值感。培养精神内涵。无需加入正式宗教组织——也可以被大自然的壮美所启迪,但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存在一个超越自身的浩瀚宇宙。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够从事即便不支付薪酬也甘之如饴的工作,正如在伯克利和谷歌的现状。留出时间享受生活。许多成年人常常因忙碌而忽视娱乐。我会玩拉密牌,与妻子散步,并独自冲浪、骑行、举重和踢足球。即便现在,在足球赛中表现出色后,我的喜悦丝毫不亚于科研上的重大突破。
我持续工作是因为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内心依然充满激情,且由于经常运动,我的生理年龄远比实际年龄年轻。何不继续前行?
长远来看,请珍视人际关系,而非项目本身。在完成博士学位并决定下一步发展时,我阅读了一本调查职场人士职业看法的书籍。我的结论是,那些服务于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教师或牧师——常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非常满足,而专注于短暂任务的人则不太满意。初到伯克利时,我便深信学术之路贵在师生与同僚的切磋砥砺。
25年前,我与工程学院前院长会面。回顾往事时,他表示,与人共事的价值远胜于个人成就。我内心的反应是:“我早已深谙此理!”
多多赞美他人。对他人而言,这意义非凡。无论个人信心有多高、成就有多大,每个人都渴望因工作出色而得到赞誉与认可。赞美或评价必须发自内心,真诚可信;否则,他人将轻易识破虚假之词。
寥寥数语的肯定或公开表扬,对每个人而言都极具激励作用。微小投入,收益颇丰。更为重要的是,当荣光降临己身,与人分享不仅不会削弱光彩,反而会使其愈发璀璨。
主动寻求诚恳的反馈;此建议或许恰如其分。获取诚挚反馈,乃成功之关键。务必避免决策层首次对创构想妄加评论。切记,对项目或构想的批评,与对个人的评价截然不同。提供建议本身就是一种认可,意味着评审者认为你的想法值得投入时间。
认真倾听反馈,绝不抵触。在项目研讨会上,最关键的环节是倾听外部人士的反馈意见,并严格执行不得反驳意见的规则。
对于论文,我尽早将草稿发送给众多人员,广泛征求反馈意见。(我已将文章发送给十余位评阅人。)我特意邀请可能并非我支持者的评论人,因为他们能给出坦诚直言的意见。
“不论好坏,基准标准将塑造一大领域。” 这一论断源于我在处理器性能评估中的观察,因为我发现优秀的基准标准能加速进步,而劣质的标准则阻碍发展。然而,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生。
不当的评判标准可能扭曲职业发展。直至近期,某公司仍采用一套高度透明的十级技术晋升通道,这导致部分工程师倾向于选择最安全的项目路径,刻意回避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在我看来,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个人职业发展,亦不利于公司整体利益。相比之下,休斯飞机公司沿袭贝尔实验室模式,仅限技术人员或杰出技术人员实施技术职称考评,这种设计并不抑制冒险精神。
学术界也存在扭曲职业发展的不当标准——对于教职人员及其机构而言,即“不发表就淘汰”和“经费至上”的现象。初到伯克利时,我询问该校最为推崇的价值为何。答案是:“产生影响:为世界带来积极变革。”论文数量或是否与资深教师的合著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研究能否产生实质性影响。论文发表与科研经费乃影响力的间接结果,而非终极目标。
我深为这一建议所折服。我由衷感谢这一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的卓越标杆。然而需铭记,我们作为人类,终究可以自主选择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评判标准。
“我深知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战胜恐惧。” 若遇不公,当勇于发声!下文为我职业生涯中的数个典型案例:
我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阐述若州议会持续对加州大学投入不足将造成的负面影响。Ed Lazowska 与我联手,力图改变可能使学术资助近乎减半的新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政策。DARPA 长期资助依托学术界的突破性双重用途计算机科学研究,如互联网,因此这一经费削减将对国家和高等院校同时造成严重不利影响。Lazowska 和我极其艰难地寻找其他领先计算机科学家加入,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合理的顾虑:批评 DARPA 可能会极大地阻碍未来获得 DARPA 资助。尽管我在此前二十年间持续获得 DARPA 资助,但在发表那篇评论文章后的两个项目中,我不得不学习如何从产业界筹集资金,以替代此前可观的 DARPA 经费。由于我的坚定立场,我还失去了一家与 DARPA 有关联的公司的咨询职位。John Hennessy、Maria Klawe 和我联名撰写评论文章,驳斥了一位(现已离职的)谷歌工程师关于女性软件工程师代表性不足源于先天生物学差异的臆测。我组织了 25 位图灵奖得主联名致信,阐述移民政策严管将如何驱逐人才,呼吁支持能够改变这一政策的候选人。鉴于我们在全国大选中明确表态,而近半数美国选民支持对方候选人,我随即收到批评电子邮件,质疑我在大选中公开表明政治立场的正当性。
一位评论者认为,知名终身教授表达此类立场并不需要勇气,因为并不会招致实质性损失。回首职业生涯前五十载,我为自己能够不畏惧得罪部分人,坚定地捍卫内心信念而感到自豪。尽管重要事务需要果断行动,但应尽可能避免树敌,正如以下谚语所云:“朋友如浮云,敌人似积雪。”
警惕那些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狂妄之徒。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见证数起典型案例:
一位广受诟病的资深教授。一位被解职的常春藤名校校长。安然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均已被判重罪。一位前姻亲家族成员,同样身陷囹圄。
这些悲剧缘何发生?我的假设是:问题并非他们缺乏智慧,而是他们自认为比他人更为聪明。他们坚信索取反馈毫无意义,这种傲慢态度往往导致决策灾难性失误。无论我的诊断是否准确,我建议谨慎远离此类人群,因为依我经验,灾难往往近在咫尺。
在人格谱系的另一端,是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我同样会选择回避,因为他们倾向于将荣誉视为零和博弈,总是试图贬低他人以抬高自我。正如第 14 课所建议,在大型组织中难以完全杜绝棘手人物,但我们可以选择避免与之密切合作。
面向职业
尽管接下来的课程更侧重职业发展,但其中智慧或许同样适用于人生。
“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本末倒置,匆忙应对紧急事务,却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项。” 有些人忙于处理诸多琐碎任务,日程表被会议塞满,以至于无暇进行关键性、独立性和自我反思的思考。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天中最佳的工作时段,并会严格保护这段时间。我的大脑会在夜间自动对白天接触的想法进行后台处理,在清晨时分,好的创意会自然浮现。我选择早起,用两小时记录并落实这些灵感。随后返回床上,稍后再开始一天的其他活动。
柯维 (Covey) 提出了以下时间管理四象限:
史蒂芬·柯维 (Steven Covey) 的时间管理矩阵
为重要且非紧急的任务腾出时间,需要更多主动性和前瞻性,而非仅仅应对紧急事务。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职业上,成功往往取决于为重要、非紧急任务预留充足时间。
“世间所有伟大成就,无不源于激情。” 激情与热忱是招募团队、获取资金、克服艰难险阻的关键动力,最终助力项目成功。我在伯克利的职业生涯,正是建立在一系列五年项目的基础之上,每一次,参与其中的教研团队都满怀着改变世界的坚定信念与热忱。
“强者必聚于胜利之师,弱者必聚于失败之众。” 这句名言是我从图灵奖得主 Fred Brooks, Jr. 那里学到的,而他最初是从大学篮球教练那里听说的。其核心理念是:团队获胜,所有成员皆获益。
我曾在中学和大学参加摔跤运动,尽管这是一项个人项目,但教练深信,只有团队紧密凝聚,我们才能在双人对抗赛和锦标赛中取得更多胜利。我坚信,一个形成高效协作的团队,无论对手的人才储备和资源如何,都能超越那些配合不默契的团队,这已经深深刻入我的基因。我致力于寻找善于有效协作的团队成员,共同推进项目。
帮助团队取得胜利,或许是我最喜爱的活动。2007 年,英特尔和微软举办了一项开放性竞赛,旨在资助一个价值 1000 万美元的并行计算研究中心。与我的许多项目一样,我们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跨学科团队,这要求我们必须在舒适区和专业领域之外开展协作。我们随后刻苦训练,磨练推销技巧。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最自豪的时刻莫过于接到电话,得知伯克利团队被一致推选获得研究中心。
以身作则。若欲打造高效团队,仅仅在场边指导远远不够;必须以身作则。若领导者身先士卒、勤勉敬业,团队必将受到鼓舞和感染。信任尤其重要,在领导岗位更是如此。若团队信任你的为人和动机,领导工作将事半功倍。团队成员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领导者的行为模式。
“勇者得天助”。(天助勇者)。愿景至关重要:宏大的愿景往往孕育伟大成就。保持好奇心,因为大胆的愿景常常源于求知若渴。当我的同事兰迪·卡茨 (Randy Katz) 为自己的苹果电脑获得首个新型小型低价硬盘时,他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些设备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何种可能?“这份源于好奇的探索,最终凝结为一个开创性构想:构建高速、可靠、低成本的存储技术,并将其正式命名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 (RAID)。
众所周知,大多数研究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否则就不再是真正的研究——人们往往只记得极少数的重大突破,而忽视了其他平凡的尝试。由于错过重大突破并不会严重损害声誉,那么为追求影响力,为何不勇敢一搏?我深信,与其总是小心翼翼地求稳,不如放手一搏,这样反而更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正如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 所言,志存高远,因为“胆怯者与勇敢者同样难逃命运的捉弄”。
文化至关重要。伯克利计算机科学系、谷歌和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均制定了不招募难相处人才的政策——他们实际上使用了更为直白的措辞——然而,这种“人才筛选”机制在规模扩大时往往难以有效执行。即便极其谨慎,一个团队也仅能招募至多 10人且不引入“害群之马”;然而,要在 50 至 100 人规模中保持零缺陷近乎不可能。因此,在大型组织中设定良好行为预期至关重要。我在伯克利的项目致力于招募善于协作的学生和教师,并制定了明确的社交准则。我最近听说了一个关于行为规范的生动案例。一位朋友此前曾与另一个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后来他们双双加入谷歌。据他回忆,那位熟人在旧公司开会时常常大呼小喝,而在谷歌却彬彬有礼,因为谷歌员工被引导按照“谷歌式”方式行事。
重要的不是开启多少项目,而是完成多少项目。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醒来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段话,仿佛上帝在对我耳语。自那次顿悟以来,我确保同一时间只专注于一个主要研究项目。这一准则同样适用于其他职责。举例而言,当我担任计算机科学系主任、领导并行实验室 担任 ACM 主席、重新策划塔皮亚计算机多样性庆祝大会时,我始终遵循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原则,并拒绝其他重大服务任务,以确保当前工作得以完满完成。谨记,历史将铭记你完成的五六件真正重要的事情,而非一长串微不足道的贡献。
积极寻求机遇。在项目进程中,可能出现诸多意外和挑战,保持积极态度乃上策;否则,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很容易轻易缴械投降。我天生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童年最爱的书籍就是《小火车能行》 (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 系列。16 岁那年,我与一位女孩约会数次,我对她颇为心仪,遂恳请建立正式恋爱关系(当时我们称之为“稳定交往”)。考虑到我们年纪尚轻,她的回应是:“戴夫,你是个很好的男孩,我真不知该如何拒绝。”作为一个乐观且理性的人,我听到答案不是“不”,便理解为“是”,于是我拥抱她并兴奋地说:“太好了!”她对我心存怜悯,暗自决定日后会温和地拒绝我。然而,我们已携手共度 57 载,她从未令我失望。
当夫妻相伴如此长久,人们总会追问维系婚姻的秘诀。并非我们从不争吵;反复出现的矛盾源于,她诉说遇到的困扰是为寻求同情,而我作为一个工程师,总是试图为她提供解决方案。真正的秘诀在于我们化解分歧之后的对话。通常,我们中的一人会重复这十个神奇的字:“我错了。你是对的。我爱你。”别无二异!最后几个字决不能是,“你真是个混蛋!”并且严禁额外使用“但是”一词。
若能切实践行这16条人生智慧,并谨记诵念那十字真言,或许能够——且希望能够——帮助你建立幸福美满的终身伴侣关系,并开创卓越成功的职业生涯。
致谢
对于以下诸位为改进这份原本仅有 10 条建议的初稿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我谨致以诚挚谢意:Sarah Chasins、Jeff Dean、Armando Fox、Trevor Gale、John Hennessy、Kurt Keutzer、Derek Lockhart、Xiaoyu Ma、John Ousterhout、Timothy Pinkston、Jen Switzer 和 Cliff Young。基于多年对我行为的观察,Keutzer 建议增加第 4 和第 12 条建议,Ma 则推荐在第 9 条中加入保护思考时间的内容。Pinkston 建议我更广泛地分享这些建议。
https://cacm.acm.org/opinion/life-lessons-from-the-first-half-century-of-my-career/
查看全部访谈内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ACM 计算机学会”。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温馨提示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评论区 (23)
发表评论
布拉格火葬场
2025-05-23 21:12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我吃小苹果1
2025-05-23 21:12
感谢分享,这些信息对我很有帮助。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关于天眼查的部分,能否再详细解释一下?
简竹间 作者
2025-05-23 21:12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关于林更新的腿像开了长腿特效的部分,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做更详细的解释,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